DQ市以全面深化改革彈好“四重奏”
為打贏轉型振興“新會戰”激發內生動力
——DQ市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綜述
DQ市委深改辦
(2020年5月13日)
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,這一年新中國喜迎70華誕,改革開放走過40載春秋,DQ油田開發建設60周年,DQ迎來40歲生日。“四十而不惑”,DQ不惑于自己的目標方向,不惑于自己的責任擔當,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,堅持把改革作為破解發展難題的“金鑰匙”,著力彈好重構產業、重組要素、重聚動能、重塑環境“四重奏”,中央和省委部署的56項改革任務、省委重點督察的32項改革任務全部落實到位,69項市級重點改革任務、20項縣區黨政“一把手”牽頭推進的自選改革任務進展順利、惠及群眾,轉型發展的腳步更為篤定,全面振興的號角更加嘹亮,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打響爭當排頭兵、建設新DQ“新會戰”,交出了一份令組織放心、讓群眾滿意的改革新答卷。
——著力唱好經濟體制改革“重頭戲”,用心用力做好政府該做的事,將市場配置效率更高的事還給市場,加快構建多業并舉、多元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
DQ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“9.26”賀信囑托,堅決落實省委“把工業強市大旗扛起來”部署要求,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持續增強微觀主體活力,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。大力實施“三百行動”,抓“百項開工”擴增量、抓“百企提質”優存量、抓“百項招商”強儲量,全市開工建設投資5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228個,新增規上企業87戶,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***億元,列入省“百大”項目投資完成率全省第1、投資額全省第2。創新推行“五制服務”,對重點產業項目實行“投資承諾制、審批代辦制、駐場服務制、集中會辦制、領導包保制”,選派52名優秀干部擔任“首席服務員”,以“承諾辦、我幫辦、上門辦、集中辦、提級辦”開啟項目建設加速度,經驗做法寫入省招商引資項目服務暫行辦法、在全省推廣。深化市屬國企改革,試點實施“三項制度”改革,精簡撤并子企業***戶,19戶市屬國企實際減員***人,減少財政補貼***萬元,利潤總額增長1.5倍。落實減稅降費政策,為企業減免稅費***億元,惠及納稅人***萬人次;下調園區天然氣、電力等生產要素價格,5600家企業享受降成本實惠;利用失業保險基金加大“援企穩崗”力度,向***戶企業發放補貼***億元。濃厚創新創業氛圍,新培育市場主體***萬戶、總量達到21.5萬戶,省級以上企業院士工作站、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發展到85家,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、增長11.4%,中小企業活躍度全省最高。DQ連續三年因“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等工作成效突出”獲得國務院表彰和政策支持,成為全國首批因“推進質量工作成效突出”受到表彰的10個城市之一,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。
——著力打好營商環境改革“持久戰”,深入踐行辦事不求人理念、持續提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,爭創東北地區營商環境最優城市取得階段性成果
環境就是生產力,抓環境就是抓發展。DQ市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,持續優化營商環境,在國家發改委組織的東北“三省一區”部分城市營商環境試評價中位列第4名、地級城市第1名。政務環境上做減法,完善一網四級政務服務體系,市級層面“網上辦”、“就近辦”、“跑一次”事項占比均超過90%,在全國率先推行網約車備案等級管理制度,“六小行業”審批納入綜合窗口受理、1天可辦結全部手續,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。融資環境上做加法,爭取省農信聯社***億元規模綜合授信和融資服務支持,向4個重點項目注入產業基金38.1億元,清償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欠款***億元,壓降不良貸款***萬元。法治環境上做乘法,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推出落戶口等31項“辦事不求人”舉措,市中院敲響我省“互聯網庭審”第一槌,市檢察院出臺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12條意見,市司法局深化完善楓橋經驗DQ版“4543”模式、被司法部榮記集體一等功。人居環境上做除法,嚴格落實河湖長制,完成中引水廠水源地替代工程,徹底消除大龍虎泡等城市水源地水質問題隱患;出臺城市環境衛生指導意見,實施露天市場管理條例,明確環衛企業、小區物業、臨街商鋪管理邊界和責任義務。
——著力用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“組合拳”,推進資源配置“物理整合”向職能行使“化學融合”深刻轉變,實現對轄區內行政事務的一體化管理
DQ市既立足市屬資源的優化整合,又統籌油田等駐慶央企和農墾系統農牧場職能移交,還注重加強縣區間錯位競合發展整體布局,多措并舉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引向深入。扎實推動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,精簡黨政工作部門內設機構***個、事業編制3909名,完成26家單位896人劃轉,各縣區均實現機構編制雙精簡10%目標,五大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啟動實施,DQ日報社、DQ廣播電視臺成立運行,四縣和大同區融媒體中心全部掛牌。全面推進駐慶央企“三供一業”及企業辦社會分離移交、農墾系統行政職能移交承接,深化地企融合發展,接收DQ醫專和60家醫療衛生機構以及道路、橋梁等設施管護業務;26家市直單位與所涉5個農(牧)場逐一對接,行政職能承接工作全部辦結。分類推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,建立五區四縣與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共享發展機制,高新區優化整合內設職能機構、產業促進機構、運行保障機構、委托管理機構“9+7+3+1”組織架構,躋身“2019中國(區域)最具投資價值園區”。
——著力下好農業農村改革“先手棋”,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,持續推動農業全面升級、農村全面進步、農民全面發展
DQ市聚焦鄉村振興、決勝全面小康社會,推動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走深走實,激活了土地、喚醒了農民,將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。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,土地確權累計登記頒證32.6萬本,484個村級單位全部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、提前完成省定任務。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,建立輪作休耕管理檔案,委托第三方測繪,落實耕地輪作面積43.07萬畝、水稻休耕面積1.62萬畝。完成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,成立市供銷集團,供銷社基層社、農村綜合服務社分別發展到61家、475個,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.76億元、全面消除“空殼村”。夯實黨建基礎引領鄉村振興,在全省率先選拔759名村級后備力量,村黨組織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全部實現“一肩挑”,完善以黨建促共建駐村幫扶機制,3210戶6686人實現脫貧、貧困發生率降至0.12%,杜爾伯特縣、肇州縣、肇源縣和大同區貧困人口全部銷號,林甸縣達到摘帽標準。
——著力當好黨的建設制度改革“先行者”,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,促進從嚴管黨治黨逐步向源頭治理、固本強基更深層次挺進
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。DQ市以當好標桿旗幟、堅守初心使命為動力,全力破解黨的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,取得積極顯著成效。樹立鮮明用人導向,堅持“有為有位、能上能下”,打破論資排輩、消除隱形臺階、不搞平衡照顧,提拔調整45周歲以下年輕干部74人、重用30名優秀駐村干部,對21名市管干部作出免職處理。提升基層黨建質量,實施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,開展“兩新”組織黨組織優化升級專項行動,完成5160個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,98個軟弱渙散黨組織全部退出,市直機關25個部門在全省行業系統考評中名列前茅。加強人才引進培養,出臺常態化引才工作方案,推進市屬教育衛生人才“雙百培養計劃”、引進100人,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新招錄畢業生1394人,幫助沃爾沃等企業引進產業人才4300余人。增強基層減負實效,開展減會議、減文件、減督考、減臺賬“四減”行動,市本級會議、文件、督查數量分別下降53.6%、59.4%、85.2%。創新監督監察機制,探索“推磨式”巡察,開展4輪常規巡察和專項巡察,全市正風反腐形勢呈現“四個下降”:新發生違紀違法行為占比下降到3.9%、越級信訪舉報數量同比下降7.8%、反映市管干部信訪舉報數量同比下降29.7%、信訪舉報總量下降10.7%。
改革沒有完成時,一山放過一山攔;DQ改革的腳步始終不停、永遠向前,翻過一山又一山,快馬加鞭未下鞍。